近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生物质能进展国别报告》(中国篇),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首次作为国内牵头机构,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天津商业大学共同参与IEA国别报告编撰。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能源供应与消费、政策框架、发展目标、研究成果等进展,开创了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联合编写国别报告的先河。报告从全球视角预测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对于明确生物质能在能源绿色转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推动我们国家生物质能产业走向世界,加强生物质能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里程碑意义。
报告指出,2022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中国能源供应总量的10%,终端能源消费中占16%,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生物质能。中国能源供应中化石燃料仍占主导,煤炭为主,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比慢慢增长。生物能源中固体生物燃料占比超90%,传统生物质在居民供暖方面占比下降,现代应用增长。电力领域生物质发电占比约2%且电量增长;供热领域生物质直接供热占比约5%且居民端下降;交通领域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占运输能源的1.2%。
本报告是根据2024年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平衡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信息中的数据,结合国际能源署生物能源执行委员会和工作组成员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编制而成。同时也参考了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及国家统计数据。所有国家报告均由国际能源署生物能源执行委员会的各国代表进行了审查,他们已批准了报告内容。关于方法和定义的一般背景信息可在所有国家报告的中央介绍性报告中找到。
2022 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中国能源供应总量的10%。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为16%,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生物质能。
可再生能源的增长大多数表现在水电、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等电力领域。用于居民供暖的传统生物质能源的使用正在减少(并且大多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用于发电和供热的现代生物质能源的使用正在增长。
中国在逐步发展生物能源方面存在重大机遇,特别是通过在现有资产中用固体生物质替代煤炭、增加交通生物燃料的使用(目前交通生物燃料在交通燃料中的占比仍低于 1.5%)以及使用沼气替代天然气。作为废物管理系统发展的一部分,城市固体废弃物(MSW)产生的(可再生)能源有很多机会。
中国生物质资源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应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各级部门应就优先利用生物能源形成共识,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生物能源丰富了非电清洁能源的替代方案,充足表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新理念,在兼顾中国城乡和谐发展的清洁稳定新能源体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